《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旅游业竞争力排名全新出炉
12月13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承担的《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成果在武汉隆重发布。该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发布一次,内容上分为总报告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此次报告全面审视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阐述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五大特征,梳理了旅游业中的“十大年度热点”。
中国旅游国际地位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凸显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9819万人次,消费总额达5582亿元,人数和消费总额均位列世界第一;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同列世界第四位,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总消费26276.1亿元,同比增长15.72%,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
此外,旅游业为促进我国居民就业、吸引投资、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我国旅游业提供了0.64亿个工作岗位,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遥居世界第一;全年旅游业吸引了1170亿美元的投资,仅次于美国的145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GDP为8501亿美元,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远高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旅游市场演化转型,行业管理走向法制
从十大旅游新闻事件来看,旅游法、文明旅游、旅游创意、出境旅游、跨界旅游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促使旅游消费回归,国内酒店、旅行社、景区经营均受到不同影响,促使旅游业逐步回归到以大众消费为本的市场结构,也使旅游企业不断调整新形势下的经营策略。
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五大典型特征:第一,三大市场“两增、一减”,出境、国内旅游增长有所放缓,入境旅游持续下降;第二,大资本进军旅游行业,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旅游投资额约占全年旅游直接投资总额的57%,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第三,泛旅游现象日趋显著,旅游消费行为自主化、多样化,旅游空间日趋泛化,城市、乡镇以及村落皆是重要的旅游活动空间,同时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催生了创意旅游、在线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地产等多种旅游新业态;第四,旅游管理走向法制化,《旅游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第五,在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在线旅游市场初具规模,市场交易规模较2008年翻近5倍,达到2204.6亿元,在线旅预订使用率持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
省市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排名全新出炉
《报告》借鉴了国内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成果,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发展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求和获得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分值。湖北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1位,武汉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位。
全国31个省市中,旅游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四川、辽宁、安徽、湖南,处于第一梯队的省(市)相对稳定;现实竞争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四川、北京、安徽、辽宁和湖北;潜在竞争力前十名的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四川、湖南、福建和海南。
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旅游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青岛、南京、厦门、宁波和西安;现实竞争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武汉、杭州、成都和深圳;潜在竞争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为广州、厦门、杭州、深圳和南京;发展环境竞争力前五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广州、青岛、成都和武汉。
相关专题研究关注了热点并体现出深度
此外,针对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雾霾现象、旅游法出台、农民旅游行为及在线旅游等热点,《报告》形成了四个专题研究,其内容分别为雾霾天气对旅游的影响、《旅游法》的实施与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意愿及行为调查、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研究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大数据采集等方式获取了相关的基础数据,然后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多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