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住宿业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升级思考

返回列表2021年11月22 10:16:48  文章来源:成都旅游住宿业协会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旅游住宿业是旅游产业的支柱性行业,四十年来旅游住宿业适应全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市场,不断开拓,开创性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构建起了以星级饭店为主干,品牌连锁酒店、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乡村酒店、民宿以及农家乐、牧家乐为枝蔓的住宿业产品体系,形成了标准引导、多元创新、品牌为要的行业发展特色,在四川旅游经济万亿级发展征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历史需要回顾,现实需要剖析,未来更需要方向,理性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四川旅游住宿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对未来全省住宿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将为数字化时代的产业转型升级,品质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川住宿业发展历程

四川尽管地处西部,但自古便与外部世界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因此传统住宿业产生的时代久远,隋唐之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四川地区商旅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与此相适应,四川地区各种逆旅、客舍、客栈、鸡毛店快速发展,成为当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区。

20世纪以后,在中国一些沿海通商口岸城市,特别是外国人划有租界的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由外国人开设的近代酒店,与此同时也逐渐开始了由民族资本兴建旅馆的风气,这股热潮从沿海城市逐步扩散至中西部地区,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近代酒店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世纪30年代前后,四川近代旅馆业开始发轫,出现了一批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的新式旅馆。其中条件相对较好的新式旅馆有成都少城东街的“沙利文饭店”,骡马市街的“中国旅行社成都招待所”,提督西街的“四川旅行社成都招待所”,以及现在仍在作为酒店经营,开业于1924年的“春熙饭店”等。

抗战时期,随着大量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和居民迁往四川地区,四川地区新型旅馆的大幅增加,超过了战前30年间的总和。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较,四川新型旅馆的规模相差很远,成都基本没有客房数在100间以上的大型旅馆,全省整体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地区修建了一些现代酒店,比较知名的有建于1957年的金牛坝招待所,建于1958年的锦江宾馆,建于1951年的重庆市交际处第一招待所(后改为人民宾馆),建国后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第一招待所(重庆宾馆的前身)等等。这些招待所主要承担地方大型会议、当地重要客人和部分外事接待任务。

改革开放后,四川旅游住宿业建设才真正迎来其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旅游住宿业起步阶段(1978年—1990年)

随着四川旅游业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旅游住宿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四川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此197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由国家投资在成都、重庆各建一座500床位的饭店,同时在成都、乐山、灌县、峨眉山和重庆、大足等地选定一些住宿点进行改造和扩建,用于旅游接待服务。由此到1980年上半年,四川全省可以满足国际旅游接待的饭店床位数达到1230张,发展到1984年超过2000张,但1985年全省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旅游住宿发展仍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速度。1984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地方和部门出资新建高档次饭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在四川各部门和地方修建的宾馆数量日益增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到1987年,全省仅川东、川西两条旅游线上可用于国际旅游者接待的饭店规模超过31家,总床位在11000张以上,海外旅游者住宿难的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缓解,并在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锦江宾馆、成都饭店、成都大酒店、岷山饭店、金河宾馆、扬子江饭店、雾都宾馆、渝州宾馆、嘉州宾馆、就日峰宾馆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饭店。

1988年国家旅游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编号为GB/T14308—1993的《旅游涉外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这是我国旅游业第一个国家标准。星级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1989年锦江宾馆、嘉州宾馆成为首批三星级旅游饭店,这是四川饭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四川旅游住宿业正式与国际饭店经营管理惯例接轨,开启了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征程。截至到1991年底,四川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其总体规模均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当年四川星级饭店29家,占旅游饭店总数的32.22%,客房总数14747间,实现营业总收入4亿4千多万元,占当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2%左右,星级饭店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第二阶段:星级饭店高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四川省政府关于加速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并专门批准建立了四川旅游发展基金。政府重视推动了全省旅游业,尤其是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发展,住宿业作为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四川旅游住宿业以跨越式的态势飞速发展起来。

1996年四川星级饭店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有了第一家五星级饭店,填补了全省没有高星级饭店的空白,也标志着四川星级饭店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发展到2000年,四川星级饭店总数达到179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51家,二星级102家,一星级21家,星级饭店占当年旅游饭店总数的43.87%;以此同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达到34183间,实现营业收入20亿7千多万元,占当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平均每间客房收入为6.08万元,较1991年增长了1倍多,表明四川星级饭店的规模、档次、经营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阶段:行业管理与业态创新阶段(2001-2018年)

2000年3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饭店星级评定工作的通知》,下放了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权。1997年和2003年又先后两次对星评标准进行了修订。饭店星级制度改革与星评标准的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饭店企业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标准引领、专业支撑、合理分工、责权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

200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加快发展四川旅游的责任感,”具体到住宿业建设方面则明确要求“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将更多的旅游饭店纳入星级饭店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我省饭店管理总体水平”。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四川省旅游局结合四川实际和行业特点,开始启动围绕星级饭店创建与评工作的管理方式创新。为此专门成立了“四川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委员会”,制定了《四川省旅游局星级饭店评定规程》、《四川省星级饭店评定检查员管理实施意见》、《四川省旅游局星级饭店评定操作流程》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套富有四川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认同。

行业管理的创新变革助推着行业整体专业化素质的提升,仅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全省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当年实现总营收481.4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721.26亿元的66.75 %,住宿业在旅游业中的支柱性行业地位非常突出。

第四阶段:文旅游融合下的转型升级阶段(2019—)

2018年四川省组建文化和旅游厅,进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住宿业是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后疫情期,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新市场、新渠道、新业态、新技术的挑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四川旅游住宿业正齐心协力,以创新的姿态整合各种要素,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致力于行业整体服务品质的提升,向着转型升级的目标迈进,其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四川旅游住宿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回顾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四川旅游住宿业的发展最成功之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标准引导、重视行业管理创新

星级制度是在解决中国住宿现代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设定,在四川旅游住宿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的行业管理改革赋予星评工作更大的权威性、引领性、指导性和凝聚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成功经验,为此从2000年开始,省星评委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行业管理 “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即由星评检查向星评前的宏观指导转变;由行业管理逐步向行业服务转变;由行政审批逐渐向标准认证转变。并围绕星评制定了“坚持标准、实事求是、促进发展、廉洁高效”的工作原则,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三个阶段十个要点”的星评工作流程,有效的规范了星评程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凸显了行业管理工作促进行业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为规范全省星级饭店的发展,2006年省星评委编制了《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层次的星级饭店发展规范。同时为促进星级饭店建设的专业化,又编制出版了《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设计建设指南》。

以星评为抓手的行业管理制度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近年来锦江宾馆、成都西藏饭店、岷山饭店、明宇豪雅酒店、禅驿酒店、名人酒店、浮云牧场、无所事事、见素、锦府驿、嘎拉邦噶等酒店、民宿品牌在全国拥有了越来越高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展现了四川旅游住宿业的整体专业化素质和产品品质。

第二、立足四川实际,倡导多元化创新发展

四川地处西部,二十年前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相对缓慢,饭店的投资和豪华度尚处在落后的位置。但是四川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民族风情,这为四川住宿业的的设计、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养分,全省旅游住宿业发展始终坚持扬长避短,走特色化、主题化发展的之路,为此《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明确提出:“特色化、主题化的饭店创建模式是提升饭店品质,增强饭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四川星级饭店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坚持这一发展思路,深入研究,认真总结今年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形成指导性意见,支持和鼓励全省饭店继续走特色化、主题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2004年四川第一次提出了“主题酒店”的概念,并逐渐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形成了系统的建设思路,主题酒店成为四川旅游住宿业一张耀眼的名片。成都西藏饭店、京川宾馆、西康大酒店、自贡汇东大酒店、九寨沟星宇国际大酒店等一批主题酒店更相继成为行业主题化建设的标杆型企业。在此基础上,2006年四川省率先着手主题酒店标准的编制,2014年出台了《主题旅游饭店的划分与评定》(DB51/T 1786—2014),并在此基础上,受原国家旅游局委托,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与评价》(LB/064-2017),四川模式走向全国。

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旅游历来重视乡村旅游建设,尤其是2012年以后乡村民宿发展更是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具有四川独特气质与风格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龙门山民宿、龙泉山民宿、巴山民宿、川藏线民宿等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以创新土地供给模式,以“民宿照亮乡村”为口号的彭州湔江河谷区民宿集群建设的“柒村经验”更在全国民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切无不展现了四川旅游住宿业所蕴藏的无穷智慧与勃勃生机。

第三、重视品质建设,关注本土品牌培养

品质是旅游住宿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旅游住宿业的持续生命力,四川旅游发展历来重视产品品质与品牌建设,尤其是对本土住宿业品牌的扶持与培养。2010年省星评委即着手编制关于饭店管理公司的标准,2014年出台全国迄今唯一的有关饭店管理公司的标准《四川省饭店管理公司等级划分与评定》(DB51/T 1784—2014)。截至2019年四川产生了8家本土等级饭店管理公司,其中四川锦江酒店管理集团、明宇商旅集团、岷山饭店集团、城市名人酒店集团、华可酒店管理集团、禅驿酒店集团、尚锦酒店集团等一大批四川籍的酒店集团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走出四川,形成全国性影响,不少的已跻身中国酒店集团60强之列。

受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和交通局限,四川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酒店品牌进入力度很小,仅局限在皇冠假日、喜来登、索菲特、凯宾斯基等为数极少的品牌层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逐见成效,尤其是四川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国际饭店集团纷纷将四川纳入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规划之中,品牌进入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为适应大量国际酒店品牌大量涌入四川的实际情况,2014年省星评委专门编制了《世界饭店集团200强名录》,希望在品牌选择与合作过程中给行业以科学的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几乎所有中国市场范围内的国际品牌均已进入四川,尤其是丽兹﹒卡尔顿、四季、康拉德、JW万豪、君悦、华尔道夫、费尔蒙等国际一线品牌的进入,标志着四川酒店市场已进入国际化竞争的时代。

转型升级的任务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要求四川旅游住宿业同其心,一其力,开拓进取,转型升级。

第一、需要以标准化为抓手持续推进产品品质提升

标准化是指为获得最佳秩序和发展动力,依据行业发展趋势,针对存在问题而编制、发布和执行标准文件的一系列活动。四川旅游住宿业在既往的工作中标准化活动卓有成效,因此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时代,更应该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应在“天府旅游名宿”品牌的基础上,推展和延伸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全面助推行业服务品质的提升。

品质是植根于旅游住宿企业内在想象力、原创力、生命力基础上的产品所呈现出的差异化特色与独特价值,宾客消费中所引发的情感呼应和体验后所创造的价值认同。因此,四川旅游住宿业在未来发展中应高度重视品质建设,首先,要求每一个企业牢固树立品质意识,增强自身的市场适应性、经营自主性、产品创新性和发展能动性。其次,要求企业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体系,以品质为中心的运行体系,以保障为要务的支撑体系,以氛围的温暖感、空间的情节感、产品的体验感、服务的仪式感为创新的重点,形成特色,提升舒适度,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与体验性。再其次,要求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丰富管理内涵,住宿业是一个需要流程,更依赖规范的行业,但流程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教条,而是需要与当代市场消费趋势相适应,以最优化的方式建设和运作,这就要求住宿企业改变思维习惯,关注最基本的消费需要,以价值认知创造最基本的信任关系;改变组织方式,强化最基本的流程管理,以确保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改变工作方式,以真正实用的科技赋能,提升劳动效能。

第二、需要构建科学的供给结构

旅游住宿业是一个十分强调供给逻辑的行业,长期以来受各种非理性市场因素的影响,住宿业成为颇受资本青睐的热土,盲目追求速度规模的发展方式,导致供给结构严重失衡,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低,这就要求四川旅游住宿业在未来发展中遵从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有效地调整旅游住宿业整体的供给关系。同时,不能被有效满足的需求只是一种无效需求,在供给结构关系建立过程中,就必须切实有效地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需求满足性,必须通过产品的结构调整与不断创新,消减掉较长期以来因低品质、高速度发展方式所造成的低质、低效、低能的产品供给弊端,形成市场繁荣与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步推进,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而生产方式变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三、需要彻底摆脱人力资源困境

人力资源是目前困扰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服务得不到尊重,专业化水平得不到认可,招聘难、留人难,优秀人才引进更难,导致住宿业始终处在一种粗放而浅层次的经营管理层面,因此在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需要高度关注旅游住宿业经营团队建设,关注一系列有助于人力、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

因此,四川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培养全社会对服务的尊重意识,需要倡导对职业坚守的工匠精神,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需要形成系统的员工技能训练系统,需要倡导全行业对新技术、新科技的理性态度,需要敬畏时代、敬畏市场、敬畏技术、敬畏行业,向专业致敬,从根本上培养起全行业的思考意识和习惯,从而让职业重塑荣光,让行业重回精英系列,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人力问题。

第四、需要实施数字化经营转型

所谓转型,是指旅游住宿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给行业发展方向以清晰的定位。数字化时代,住宿业现行的运营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陷入内卷化泥潭的行业迫切需要一次适应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即从适应环境、条件、需求、技术、渠道等要素变化所进行的一种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生产方式创新。和传统模糊性经营相区别,数字化经营转型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客户大频率消费行为轨迹收集、整理、分析上的客户精准扫描,并在精准定位之上,以价值创造与传递为目的的一种产品设计、推广、传播和销售的生产模式。在其中,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画像”“企业画像”是基础,以充满创新能力为特质的活力性组织建设是保障,提供高度体验感和满足感的产品是手段,创造消费者美好的幸福生活内容是目的。

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四川旅游住宿业任重道远,唯有找准方向,奋进不息,才能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

至此,成都酒店新思考栏目第二辑完美收官,成都旅游住宿业协会感谢为新思考栏目撰稿的所有专家学者、职业经理人,感谢你们的真知灼见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希望行业同仁众志成城、守住初心,光明的未来指日可待。


(工作日:9:00-18:00)

在线QQ

客服电话028-85554447